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路過台中市旱溪上的東門橋【24.132732, 120.699344】。趁著在橋頭等紅綠燈時,順便抬頭欣賞這座雄偉的鋼鐵藝術。
不經意之下發覺拱橋並非左右等長對稱,而且以【人】字造型為特色的三支鋼樑接合處,竟然像似小學生上美勞課的隨意拼貼。
在鋼構工程裏,用三角形來銜接不對等的邊是否合理我不得而知。然而,會不會因此成為拱橋荷重後的脆弱點才令人感到疑惑和好奇。
有趣的是,當用軟體建模並嚐試分析結構應力時才得知,橋栱在受重(力)的狀況下並不是想像中的上下晃動,反而是左右搖擺。
以結構的強度來看它應該安全有餘而無庸置疑!不過,若以它曾拿下金路獎的標準來看,則雖有好的設計卻疏於處理施工的細節,讓整體質感已大打折扣仍是美中的不足之處。
東門橋應力分析
使用Inventor建構類似這樣的建築模型有點像是拿大砲來打小鳥,而如果只是用來分析應力就讓它功成身退又有點可惜,最少也要轉檔至SketchUp裏再整修編輯,最終上傳Google 3D模型庫收藏才符合物盡其用。
平常若是使用工業3D軟體的人,在初次接觸SketchUp時相信都會先入為主,那就是紮紮實實從點到線,一絲不苟的從平面到立體。不過,若以Google 3D 建築物收錄標準,以及參考其他建模者的作品後就能了解,其實精確建模只是多此一舉,而且單一模型上傳大小也需限制在10Mb以內,太過於吹毛求疵的的結果反而是徒增困擾而已。
簡單來說SketchUp的建模方式著重於材質貼圖,模型的輪廓只是一個有表面的外殼。或許這也是Google會買下,並提供免費使用的原因之一…
Google買下Sketchup的初始目的其實很清楚,就是希望在原本2D的衛星照片(Google Earth)或是Google Maps上建立起具有3D立體結構的空間,如此當使用者瀏覽Google Earth時將不僅只是呆板的2D照片,還包括具有高度與空間感覺的立體實境。此外,由圖一的美國白宮(The White House)3D結構亦可以看出,Google Sketchup的結果與Google Earth整合程度極佳,不僅可以辨別地理空間關係,還可以清楚看整體建築結構外觀特徵。
如果只是為了自行把玩模型當然可以隨心所欲天馬行空,但如果希望能被收錄於Google Earth的3D建築物圖層裏,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瀏灠時,就需把模型精準的定位在地圖上,並以相同的比例、方向、高度正確的擺放。
以3D軟體來說SketchUp確是小巧精簡又容易上手,也不管是否曾經接觸過3D軟體它都是探索3D的好工具,只要輕輕鬆鬆就能讓個人創意隨性的發揮。
如果,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家或熟悉的環境開始,或者更進一步豐富了Google Earth的內容,我相信這會是Google最最最樂意見到的!
SketchUp - 烏日大橋飛覽 座標:【24.098995, 120.625471】
延伸閱讀:
3 意見 :
可以問一下您是如何把Inventor轉檔至SketchUp呢?
我剛好也想要這樣做卻不知如何做正在傷腦筋呢....
igs/stp to 3ds!!
原來要轉個彎轉檔阿~
我知道了!謝謝!!
張貼留言
1.請在此發表和本文相關的意見,更歡迎不吝給予批評與指教。
2.你可以用匿名的方式發表,但我保留刪除與回覆之權利。
3.參閱版規、授權聲明,或其他問題請前往這裏留言!